德鲁克管理思想
美国管理学教授彼得·德鲁克,人称为“一代管理学宗师”。他曾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IBM公司等大企业顾问,担任过多所大学教授,著有多部管理学专著,是现代“管理丛林”中经验主义管理思想流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他的论著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世界多国广为传播,成为全世界管理者、学者奉为圭臬的经典。最近,再次读他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感到书中的一些观点对我们做好管理工作不乏启示意义。
“管理的核心是管理好管理者自己”。通常我们一讲到管理,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是管理别人,管住别人,很少会想到要管理好管理者自己,更不会把它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德鲁克则认为,现代组织管理的核心就在于“自我管理”,因为“管理者能否管理好别人从来就没有被真正验证过,但管理者却完全可以管理好自己”,实际上“让自身成效不高的管理者管理好他们的同事和下属,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管好自己”主要是由管理工作的实践特点决定的。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要身体力行的,如果管理者不能够管好自己,不能给被管理者做出榜样,那么他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管理。我们通常所说的“打铁先得自身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等,都是这个道理。管理者只有首先把自己管好了,才谈得上去管理别人,管好别人。当然,“管好自己”并不是一般的把自己“管住”、“管死”,而是要按照一个管理者的要求,去管理好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从而才能去有效地管好别人,做好应做的管理工作。
“组织的每一个工作者都是管理者”。在多维视角下,组织的每一个工作者都在管理链条上承担双重角色,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无论是事实上最高管理者还是最低级职员,因为即使是最低级职员还存在着为单位提供管理建议和管理好自身的管理者角色和使命。因此,德鲁克认为:“并不是只有高级管理人员才是管理者,所有负责行动和决策而又有助于提高机构工作效能的人,都应该像管理者一样工作和思考”。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德鲁克还举了一个例子:即“在游击战中,每一个人都是‘管理者’”。实际工作中,管理者通常也是只能告诉被管理者应该怎么做,至于他能不能做到或者愿不愿意做到,主动权掌握在被管理者手中。所以在管理工作中,必须使每一个被管理者都要成为“管理者”,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个人都主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使每个人都认同管理的目标和理念,并自觉地为共同目标的实现而作出努力。如果每一个人都成为管理者,每一个管理者都把自己管理好,那么管理工作自然就会十分有效。
“良性运行的组织管理是兴味索然的”。我们都知道,一个运转正常的机器设备和一个运行正常的计算机程序显然都不需要操作者过多无谓的干预,这时操作者可能就会成为这种良性运行态势中索然无味的“闲人”。因此,德鲁克认为:“一个管理上了轨道的组织,常是一个兴味索然的组织”,“一个平静无波的工厂,必是管理上了轨道;如果这个工厂常是高潮迭起,在参观者看来大家忙得不可开交,就必是管理不善”。因此,管理工作绝不能完全依靠轰轰烈烈的“造势”来代替扎扎实实的工作,要靠长期的默默无闻的平凡工作,扎扎实实地从那些“单调乏味”的经常性、基础性工作做起,把那些“兴味索然”的经常性、基础性工作做深做细做到位了,把经验管理变成更具有稳定性、规范性的制度管理,好的结果自然就会随之而来。所以,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不要担心自己“门前冷落车马稀”,这恰好说明你的组织管理已在正轨良性运行